《大闹天宫》中的哪吒三头六臂,身着铠甲,手持多种兵器,有时变得高大威猛,展现出威严的气质。这种设计延续了传统神话中哪吒作为战斗神的力量感,同时在色彩运用上,以鲜明的红、黄为主色调,红色象征着热情与力量,黄色则代表着威严与尊贵,突出了哪吒作为天庭将领的身份地位。哪吒在影片中的存。
“是他,是他,就是他,我们的朋友小哪吒……”这首《少年英雄小哪吒》很多人都耳熟能详。经典旋律、经典歌词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,也让“小哪吒”这一形象不断回荡在人们心间。
作为佛教中的护法神,最初的哪吒形象被描述为“三头六臂擎天地,忿怒哪吒扑帝钟”“手捧戟,以恶眼向四方”。这一形象可以从辽宁省朝阳市北塔博物馆里的一件文物得到佐证。出土于辽宁朝阳慕容街北端北塔地宫的石函(辽代),被认为是有关“哪吒闹海”最早的图案遗存。石函四面雕刻图案,画面表现的是哪吒率夜叉征战和修吉龙王的故事。这里的哪吒形象,突目高鼻、方脸阔口,头戴火焰冠,身穿铠甲,左手托塔,右手作指挥状,脚踏祥云。
在20世纪60年代初上映的经典动画电影《大闹天宫》中,哪吒作为天庭的先锋官,以反派形象出现。其美术设计借鉴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,如剪纸传奇中变私服、皮影、壁画等元素,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。
在影视动画领域,不同时期的作品赋予了哪吒各异的形象,从《大闹天宫》中作为反派的初登场,到《哪吒闹海》里成为正面英雄的经典塑造,再到21世纪初《哪吒传奇》对哪吒形象的进一步深化,以及近年来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和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的创新演绎,每一次呈现都蕴含着独特的美学价值与文化意义。
由此可见,哪吒最初的形象既不小,也不萌。在后来的文学创作和民间传播中,哪吒形象慢慢变成了头扎两个小鬏鬏、身穿小肚兜,脚踩风火轮、手持火尖枪、身系混天绫的孩童模样,并逐渐深入人心。